文化

周一, 09 5月 2011 20:36

文学哲思:你认为生活是狗咬狗 它就是狗咬狗

给本文评个分吧
(0 票)

生活就像奥林匹克赛会;聚到这里来的人们通常抱有三种目的:有些人摩拳擦掌以折桂,有些人做买卖以赢利,但还有一些人只是单纯做旁观者,冷眼静观这一切。

———毕达哥拉斯

生活就像公开演奏小提琴,在演奏的同时学习这门乐器。

———塞缪尔·巴特勒

生活的意义问题不是那种需要或能够给出确切答案的问题。

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你对它的看法从多方面决定了你未来生活的走向。比如说,你抱着生活就是“狗咬狗”和人人为我的态度去经商或上学,那么你就会把所有人都当作自己的威胁和对手;你不会做到完全诚实,而且无论如何都不会从与他人的交往中得到乐趣。人们会逐渐察觉到你的竞争敌意,开始不信任你,甚至会偶尔用一些让你恼火的行为来检验你的意图。于是,你不久就将发现自己的确深处一个“狗咬狗”的气氛中———这种气氛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你自己造出来的。

所以生活意义的问题并非只是发现的问题,它也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活动。你自己的哲学仅仅在部分程度上是对你已有世界观的表述和澄清,因为你所提出的哲学也将为这种世界观的形成助一臂之力。于是,有些对世界持一种晦暗的悲观情绪的哲学家,会故意把他们的哲学表述得甚为欣喜和乐观,这不是为了欺骗自己,而是为了改变自己,其中的确有一些人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下面,将简要描述几种关于生活的主要看法。当然,这张清单不可能完整,你也可以把自己的某些看法加进去,说不定会比我们列出的几种还要好。

生活作为一种使命

基督徒经常教导说,生活是种使命,是一种把他人也变成基督徒的使命。然而,把生活当作一种“召唤”的并不仅仅是基督徒。

比如,德国诗人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就把自己生活的使命描述为诗歌创作,以使德国人获得一种文化身份;哲学家黑格尔则把法国大革命之后用哲学来澄清世界的意义当作自己的使命;政治激进分子经常声称,自己生活的使命就是解放被压迫的人民,或是反抗自己国家的暴政;科学家有时会认为,自己的使命就是增加人类的知识或治疗某些可怕的疾病;有了孩子的人经常认为,他们的使命就是好好培养自已的孩子,尽力使他们生活得更好。如果一个人的使命首先是道德上的,那么这种使命就会依据其道德哲学进行表述。一个像边沁那样的功利仁义者,会把一切行动都基于最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一目的之上;而一个像康德那样的伦理理性论者则会说,我们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我们的道德人格,通过履行理性所规定的义务来使世界变得更好。

生活作为欲望

把生活看作欲望,歌德的《浮士德》中浮士德为了他的欲望而活着,当一个欲望被满足时,它马上就会被另一个欲望所替代。生活就是这样一个接一个无休止的欲望。一个只求“挣钱能够养家糊口”的人最后会发现,他其实还想要更多的东西,于是这又成了新的生活目标,直到它被满足为止;但到时又不够了,他发现自己还想要更多的东西,于是只好这样无止境地走下去。这并不是说生活就是受挫,因为这些欲望通常都能得到满足,而是说生活就是永无休止的欲望,人不可能最终获得满足。正是欲望和欲望的满足才赋予了生活以意义,没有欲望便是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

其他信息